“臣等定当尽心竭力!”
他偷眼望去,见皇帝袖中露出半截染血的密报 那字迹歪斜潦草,分明是快马八百里加急送来的。
散朝时,官员们捧着诏书退出殿门。
寒风卷着雪粒扑在脸上,孙伏伽却惊出一身冷汗。
他记得清楚,陛下念的第六条是 “察德行孝悌”。
可诏书里分明写着 “察强宗豪右” 这改动背后,怕是藏着雷霆手段。
当夜,长安城宵禁提前。
孙伏伽在书房反复研读诏书,突然听见窗外传来马蹄声。
他掀起帘子望去,只见二十匹快马驮着巡察使疾驰出城,马背上的明黄诏书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三日后,益州刺史府。巡察使王大人将密报塞进怀中,指尖还残留着墨迹。
他记得出发前皇帝说的话:
“朕要的不是文牍,是实情!”
此刻望着刺史呈上的粉饰太平的账簿,他冷笑一声,将茶盏重重搁在案上:
“去把账房先生叫来,本官要一笔一笔地核!”
消息传回长安,李世民正在批阅奏章。
当看到益州巡察使的密报时,他提笔蘸墨,在奏章上批下 “严查” 二字。
窗外,暮色渐浓,太极殿的飞檐上落满寒鸦,却无人敢惊扰这位正在运筹帷幄的帝王。
而在各州府衙,巡察使们手持诏书,或夜审贪官,或开仓放粮。
当第一个被斩的县令首级悬在城门口时,百姓们才知道,这次陛下动了真格。
茶馆里的说书先生连夜改了词本,将巡察使的故事编成评书,说得唾沫横飞:
“您猜怎么着?那巡察使可是带着尚方宝剑来的......”
随着巡察的深入,更多的贪腐案浮出水面。
有些官员妄图用金银贿赂巡察使,却不知这些人出发前,都喝过皇帝赐的酒
酒里掺着朱砂,寓意 “赤心报国”。
一个月后,第一批巡察使回京。
李世民在宣政殿召见他们,殿内摆满了收缴的赃银,映得烛火都泛着珠光。
当孙伏伽呈上弹劾名单时,李世民逐字审阅,最后将名单往地上一扔:
“即刻处斩!”
消息传开,长安城的官吏们人人自危。
而百姓们却拍手称快,纷纷传言:
“陛下这招巡察,可比那严冬的北风还厉害!”
夜幕降临,太极殿依旧灯火通明。李世民望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揉了揉发酸的太阳穴。
李德全捧着参汤进来,小声劝道:
“陛下,该歇着了。”
“歇?”李世民缓缓地从口中吐出这个字,仿佛这个字承载了千斤之重。
他的目光透过窗户,望向那满天星斗,深邃的眼眸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一般,熠熠生辉。
他心中暗自思忖:
这大唐的天下,就如同这片广袤的夜空,虽然繁星点点,但若吏治不清明,就如同这夜空中的乌云遮蔽了星辰的光芒,百姓又怎能安居乐业呢?
想到此处,李世民的眉头微微一皱,他下定决心,等这次巡察结束之后,一定要大力整顿大唐的吏治,让它也像这夜空一样,清澈透明,没有一丝阴霾。
正当他沉浸在思考之中时,突然一阵风吹过,吹得烛火摇晃不定。
李世民回过神来,看着那被风吹得摇曳的烛火,他的身影在烛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修长,宛如一座屹立不倒的山岳。
他轻轻地拿起桌上的奏章,那奏章在他手中仿佛有千斤之重。
然而,他的动作却异常坚定,没有丝毫犹豫。
他将奏章展开,借着微弱的烛光,仔细阅读着上面的文字。
烛光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射在铺着《贞观政要》的书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