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建不仅有钱送宝贝儿子去私塾念书,还去了一趟集市购买了一些烟草,他身上的那点存货,早就被父子俩抽完了。
沙钢凯很聪明,仅是半年时间便把私塾中老先生的毕生所学给掏空了。
老先生直呼:“大才,此子大才!”
此消息传遍十里八乡,众人遇到沙建便说,“老沙,你们家要出状元郎了。”
沙建笑得合不拢嘴,嘴里说着,“能中个举人就不错了,哪敢奢望什么状元郎”,但脸上自豪的神色怎么都掩盖不住。
因沙钢凯在读书方面的天赋异禀,村子里不少人开始投资他,纷纷出资给他出远门找名师大家求学。
然而沙钢凯并没有选择出远门求学,而是把钱全都用来买古籍,他的解释是,“圣贤们的智慧都在书中,只要博览群书,不比拜师名师大家差。”
他的解释很有道理,但真正让他不愿出远门的原因是沙建日渐虚弱的身子骨。
此前为了积攒儿子的学费,沙建没日没夜地劳作,操劳过度,如今整个人看起来垂垂老矣,暮气沉沉,走几步路都开始喘气。
沙钢凯害怕在他出远门求学时,家中年迈的父母双亲无人看护,万一有个三长两短,那该如何是好。
很快,沙建开始染病,终日卧床,乡中的几名赤脚大夫来看过,都是摇头,说是老人病,只能慢慢养着,哪天突然没了也不意外。
春来秋去又一年,沙建把儿子叫到床边,拉着儿子的手道。
“凯儿,我自己知道自己事,活到这个岁数也不算夭折了,但我还有个心愿,我想看到我儿金榜题名,去吧,去帝都赴考。”
沙钢凯沉默不语,并没有接话。
沙建见状故意把放在身旁的药碗拨倒,碗中药茶洒了一地,然后吹胡子瞪眼,佯装大怒,喝斥道,“你是不是现在就要气死我。”说完还伴随着大喘气。
沙钢凯哪里见过发这么大火的父亲,赶紧搀扶住老父亲,一边帮其拍背,一边连忙答应去赴考。
在家中磨磨蹭蹭好几天后,在沙建再次发火前,他含泪告别了父母亲,并向父亲保证,一定会金榜题名。
临走前,母亲把家中大半积蓄都装进沙钢凯的行囊中,而父亲把那个老烟斗和一包分量不小的烟草递给了他,他默默接过,转身出门......
帝都的科举是三年一考,沙钢凯的抵达帝都时距离下一次科举还有整整一年时间,也就是说他要在帝都生活一年,此时整个帝都已经聚满天下学子。
还有源源不断的学子从四面八方赶来,赶考学子的数量完美诠释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帝都的消费高得吓人,沙钢凯带来的盘缠不到几日便所剩无几,而距离科举开考日还早着呢,首要任务便是寻到一份能维持生计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