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作美,比赛日期间赶上了一连串的好天气,朱山的市民们居然开始操心起今年的积雪会不会赶在春天到来之前就化没了这样无聊的话题。
不过拳击赛全都安排在室内,再好的天气对运动员们来说也只能是在卸掉了比赛的压力之后踏出场馆外,可以敞开心胸畅快地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仅此而已。
馆外是冬日暖阳,馆内是搏命厮杀,俨然是两个世界。
全峰盯着擂台上正竭尽全力与贺东东周旋的小五,眼神中充满了忧虑。
自那天从李卿源家出来之后,全峰直奔体校,再也没出来开过小差。
他知道小五接下来要面对的对手对小五本人来说实在是有点太过于强大,不做好充分的准备别说让小五替他搜集对手的情报了,先能保证能在场上站住一个回合就不错了。
为什么小五会和体重大他这么多的选手对阵还要从比赛的分组开始说起。
最初的时候,少年组采用了比较科学的按照年龄和体重双标准进行分组的办法,可实际操作起来才发现,理想状况和实际情况差距过大。
虽然这次比赛吸引了近五百名选手来角逐最后的冠军,可是单论少年组,也仅有不过百十人参赛。
尽管人数较少,可少年组相比鱼龙混杂的青年组来说,又大多是来自于各个城市的体校后备队员们,多少都有些技术底子。
这时候筹备组才发现,原本他们设想的分组方法会导致很多级别的比赛参赛人数过少,又不能像真正体制内的比赛那样人数不够就简单粗暴地取消掉这个级别。
同时又会有个别组别的比赛人数过于集中,要决出最后的冠军来轮次太少会导致运气成分太高,使最终的冠军显得没有什么说服力,可轮次拖得太长又对这些运动员不那么公平。
后来筹备组们一商量,干脆在少年组取消分级,只划定年龄,只要在12岁到16岁之间的少年都放在一起大乱斗。
反正少年比赛相较于成年人之间的比赛来说没什么观赏性,也基本都安排在上午举行,能来现场的观众也大多是各体校的教练和上级单位派来挑苗子的工作人员。
只要给这帮孩子展示自己的舞台就好了,甚至最终的比赛结果都没有众人预想的那么重要。
谁叫这场比赛不能参与国家级运动员的评定呢。
这才是初入这个圈子里的人最先想要迈过的门槛,也是对这帮孩子最有吸引力的一个条件,因为不管日后能不能在这一行里打出成绩,有了一个二级运动员甚至一级运动员的证书,外出谋生都要比没有这资格证的人要更容易得多。
换句话说,在这个圈子里的大多数人的终极目的也就是混个证书,然后做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能让自己过得下去日子就行。
可能这场比赛在官方看来分量或许不够,可是在参赛者本人来说,依然是一个向教练展示自己的机会,如果在比赛过程中被哪个潜在的教练相中,或许就能开启另一段相对不那么平凡的人生。
所以,参赛者的劲头是不打折扣的,也丝毫不会影响比赛的竞争性。
因为大家都知道,多赢一场就能多打一场,越到最后被人发掘的可能性就更高,也就是说,这次比赛提供了除了官方资质以外的所有他们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