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拳击队同样分为青年和少年两队,与朱山市不同的是,省队手中握有的资源要比朱山市大的多,所以并不存在两个队之间相互倾轧的现象。
省队青年队一方面靠着在各级体校直接吸引苗子,另一方面在各级体校中要是发掘出潜力超群的少年也会直接吸纳到省队自有的少年队来提前着重培养。
这两条腿走路让青原省队这两年不断地发展壮大,甚至在全国平级单位中都可以逐渐占有一席之地,是不容别人小觑的生力军队伍。
都在青原省内,与朱山市体校的境遇可谓是天壤之别。
可两支队伍也有相通的地方,省队建立时间不比朱山市的拳击队早上几年,也就称得上是前后脚。
省队建队不到一年的时间,朱山市就紧跟上级步伐成立了市拳击队。
可以说在建队经验方面,两队是半斤八两,就算是从培养运动员这个角度来看,省队与市队比起来,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也就是凭借着资源优势之利,让省队的面貌看上去还算不错。
如果真的深究起来,这里大多数的教练培养运动员也并不懂得什么科学训练方法,这与国内的大环境也脱不开关系。
他们并不能将拳击和人体各项指标有效地建立起来,训练起队员来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茬接一茬的运动员送到他们手里,总有那么两个天赋秉异的能够出头。
可这种情况下练出来的高水平运动员更加依赖个人天赋的高低,在个人身上的成功经验并不能向更多的队员身上推广。
省队和市队之间也没少安排互相学习优秀经验,可受制于上述原因,真正积攒起来的经验是少之又少。
也有部分有进取心的教练将眼光投向了国外,可真正职业拳击的那种看起来高刺激和高风险的赛场表现又让绝大多数有能力做决策的人不敢让国内的选手去复制国外尤其是美国的先进经验。
他们对国外拳击的片面眼光使得他们认为那些拳手背后的训练方式也一定具有风险,如果我们的选手一旦照搬他们的训练方法而出了问题,他们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另一方面,国内拳击唯奥运金牌为上,职业拳击的打法根本就没有必要去学。
这些都成了国内拳击选手进步的巨大阻力。
全峰还算幸运,本身具有来自未来的超前眼光,自小就从未将科学的训练方式落下,这才在将他的身体天赋发挥到了极致,同时又遇到了秦学勇这个家伙。
虽然老秦的训练方法有些偏门,甚至风险不小,很容易就在打树种树的过程中不经意地造成训练过量,反倒对身体产生伤害。
不过这反倒歪打正着地将全峰强悍的身体潜能催发了出来,风险倒是没有,拳头却已经快接近成年选手的水平了。
全峰在见识过胡教练的试训之后,本身就没对省队的训练水平报多大希望,不过他知道,这里能够成为他拳击生涯真正的起点,并且这里有着比市队好的多得多的训练环境。
这对他来说就已经足够了,没什么可抱怨的。
宿舍楼也是刚刚落成不久的新楼,与操场隔着两排厚厚的绿化带,外墙刷着的白漆还是崭新的,还没有老化的迹象。
每间宿舍里都有独立的卫生间和浴室,再也不用像之前那样,洗澡的时候还要去学校统一领票然后排队了。
宿舍里依然是上下铺结构,不过这里的下铺全部都是木质的学习桌,桌子上方才是铺位,这比朱山体校的宿舍进步了一大截。
住了四年如窝棚般的宿舍,全峰对这新环境满意得不得了。
忙不迭地开始收拾他的床铺,却在清理随身背包的时候掉出了一封信封。
全峰捡起那封信,看着上面虽然清秀却有些刻板的字迹,当即认出了这居然是李晓琪写给他的。
他这才回想起来,背包里装着一大包临上车时送站的李卿源硬塞给他的零食,他和金胜来都是运动员,对那一包膨化食品实在是提不起兴趣,也就没仔细翻看。
这时他将背包里的东西翻出来,那封信才终于曝光出来。
那里面装的是张明信片,上面写的话语很简单,“小峰,这是我的地址,见到了马上给我回信哟,我还有很多问题没弄懂,想向你学习学习。”
明信片的结尾上还花了一朵小花,花蕊赫然是一个可爱的笑脸。
全峰有些哭笑不得,却也有些感动,明信片的后两句是他那次在她家骗她开门时候说的话,居然被她稍作改动用在了这里。
他琢磨了一下,想到这个时候QICQ应该已经诞生了,可是他训练起来几乎没什么心思去上网,他查看了宿舍里也没有网线,于是觉得就这么体会一下复古的感觉,跟李晓琪做个笔友也蛮有情调的。
有时候,等待的滋味才是最甜美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