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宫中。
徐皇后气息微弱的看着永乐帝。
永乐帝手里拿着一本书,坐到了病榻边。他对徐皇后说:“你写的《劝善书》第一版已经印刷完毕。朕明日就命人将《劝善书》收录进《永乐大典》之中。”
徐皇后除了贤惠、能干,年轻时还是出了名的“女诸生”,是个有大才的女子。这本《劝善书》是她这两年著成的。
徐皇后道:“皇上,臣妾时日恐怕无多了。临行前,有些话要嘱咐您。”
永乐帝握住了结发老妻的手:“有什么话,你尽管说。”
徐皇后道:“当今天下虽说太平,已经五年没有大的战事。但民生尚未完全恢复。望皇上多加体恤百姓,施以仁政。爱民敬天。”
永乐帝点点头:“嗯,朕记下了。朕一定听你的。从洪武九年咱俩大婚起,朕向来听你的。”
徐皇后又道:“皇上,您用人时要广用贤才,明辨是非。不过做人难免有瑕疵。有些臣子,不要因为有小的过错,您就弃之不用。也不要因为有些臣子有点小聪明就委以重任。朱允炆对待宗室万分严苛。您千万不要学他,要善待宗室臣妾先您
一步而去,会在天上看着您当一位千古明君,咱大明天下太平,国力鼎盛,万国来朝。”
永乐帝凝视着眼前这个跟她一同走过刀山火海的女人。眼泪再也忍不住,流下了脸颊。
徐皇后勉强挤出一丝笑容:“皇上,不要哭。天子不应该有眼泪。”
永乐帝道:“如果没有你,朕又哪来的天子之位?从咱俩大婚起,你就是朕的贤内助。你替朕养育了三个儿子。靖难之役的危急关头,是你挑起大梁,带着北平军民守住了朕的本营,没让南军得逞。朕登基之后,后宫让你管的井井有条。朕从来没为后宫的事操过一点心。 朕多么希望,你能跟朕相扶相守到满头白发时啊。”
徐皇后劝他:“皇上不必过分的伤心。九州万方都挑在您一人剪头。您要以国事为重。
臣妾的父亲活着的时候,总跟臣妾说一句话‘生死有命’。一个人的寿数,从一落生就被老天爷定好了。臣妾能够跟自己所爱的人相伴三十多年,已经知足了。只是臣妾只有一点遗憾。”
永乐帝问:“什么遗憾?你尽管说。朕能帮你办到的,一定办到。”
徐皇后道:“臣妾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机会回一趟北都。恩赏靖难之役时
,随臣妾一同守城的将士、百姓们的妻子。如果有机会,您一定要替臣妾了结这桩心愿。”
永乐帝道:“你放心吧。北都迟早会成为大明的京师。到那时朕一定替你恩赏那些为靖难之役的胜利默默付出的人。”
徐皇后又道:“臣妾的二弟辉祖今年春已经病逝了。这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们兄妹俩很快就能在天上重逢。臣妾的二弟、三弟能力有限。皇上万万不要因臣妾的缘故,委以他们重任。”
永乐帝道:“嗯,朕记住了。朕知道你那两个弟弟的斤两。今后定会善待他们。交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差事。”
徐皇后道:“皇上,把高炽、高煦叫进来吧。”
片刻之后,朱高炽、朱高煦跪倒在了徐皇后的病榻前。
徐皇后叮嘱二人:“兄弟始终是兄弟。即便之前你们之间发生了再多的不快,你们也都是血脉相连的兄弟。高煦,你大哥已是太子,名分已定。娘告诫你,不要再有非分之想。今后好好辅佐你大哥。当个皇族兄弟相亲相辅的楷模。
高炽,你身为太子,今后要勤于政务,仁以抚下,肃以正家,恩以睦亲。”
朱高炽带着哭腔说:“娘,您的教诲儿子铭记于心。”